图片
台北故宫的良渚玉壁,乾隆时期重新铭文和刻款
古玉的鉴定是一门综合的鉴定汇总,除了我们经常讲的“料、工、型、纹、沁”,还有一些细节是不可忽略的,大致分为十个方面,到底是哪十个方面?我们分为十天的时间,连载说明,先点击关注,我们慢慢介绍。
图片
台北故宫早期出土战国时期玉璧,光气特征明显
古玉鉴定之不可仿特征——光气探秘在古玉鉴定的庞大知识体系中,存在着诸多鉴别要点,而今天我们将率先深入探讨古玉鉴定的第一个不可仿特征,那就是古玉独特且难以仿制的光气。
古玉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岁月的痕迹,其光气宛如一把神秘的钥匙,能够帮助我们开启鉴别真伪的大门。
古玉的存世途径主要有两种,分别是传世和出土。
这两种不同的存世方式,使得古玉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光气特征。
传世古玉的光气奥秘传世古玉,历经了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在家族的流转、文人的把玩中,沾染了独特的人文气息。
那么,传世的古玉究竟有着怎样的光气呢?从专业的角度来看,传世古玉的光气是一种历经岁月沉淀后散发出来的柔和光泽。
图片
台北故宫的传世古玉,此种光气与出土后盘摸的光气有着明显的不同
这种光泽并非是那种耀眼夺目的光芒,而是一种内敛、温润的质感,仿佛是一位历经沧桑却又充满智慧的老者,散发着沉稳而迷人的气质。
要理解传世的光气,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说,传世古玉往往伴随着家族的兴衰、朝代的更迭,它见证了无数的故事和变迁。
在这个过程中,古玉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经过了无数次的抚摸、擦拭,其表面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包浆。
图片
台北故宫的玉器,这种早期出土的光气不可仿
这种包浆就像是一层保护膜,不仅赋予了古玉柔和的光泽,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从物理化学的角度来看,传世古玉在长期的保存和把玩过程中,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分等物质发生了缓慢的化学反应,使得其表面的结构和成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而产生了独特的光气。
那么,我们该如何观察传世古玉的这种特征呢?
首先,我们要在充足的自然光下进行观察。
将古玉拿在手中,轻轻转动,观察其表面的光泽变化。
细腻且均匀的光泽是传世古玉的重要特征之一。
真正的传世古玉,其光泽会随着角度的变化而呈现出自然的过渡,不会出现明显的明暗差异。
其次,我们可以用手触摸古玉的表面。
图片
故宫博物院的太阳神就是早期出土,经过把玩盘摸以后的光气
传世古玉经过长时间的把玩,其表面会变得十分光滑,有一种温润细腻的触感。有人用婴儿的肌肤来形容,比较容易理解,如果你对手感缺乏准确的定位,去幼儿园抱抱孩子,这种手感立刻就很充分。
如果古玉的表面过于粗糙或者有明显的颗粒感,那么很可能不是传世品,如果他说是祖上留下来的,绝大多数是仿品。
出土古玉的光气特征出土古玉的情况则更为复杂,它又可以分为过去出土和现代出土两种情况。
过去出土的古玉,由于当时的考古技术和保存条件相对落后,其光气特征也具有独特之处。
在古代,墓葬的环境各不相同,有的墓葬潮湿阴暗,有的则相对干燥。
这些不同的环境条件会对古玉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在潮湿的环境中,古玉可能会受到地下水的侵蚀,表面会出现一些腐蚀痕迹和钙化现象。
而在干燥的环境中,古玉的保存相对较好,但也会因为长期与土壤接触,吸收了土壤中的矿物质,从而改变了其表面的成分和结构。
图片
早期出土又经过盘摸的古玉,土沁光气色泽明显
过去出土的古玉,其光气往往带有深厚的历史印记。
由于历经了漫长的岁月,古玉的表面会形成一种独特的“土沁”现象,这种土沁会使得古玉的颜色和光泽发生变化。
有的古玉会因为土沁而呈现出淡黄色、淡褐色等颜色,并且光泽会变得更加柔和、深沉。
同时,过去出土的古玉由于在墓葬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挤压和碰撞,其表面可能会出现一些细小的裂纹和划痕,这些痕迹也是判断其真伪和年代的重要依据。
现代出土的古玉则需要区分是官方考古出土还是民间出土。
官方考古出土的古玉,由于其出土过程有着严格的记录和科学的保护措施,其真实性和可靠性相对较高,所以我们在这里就不过多赘述。
而民间出土的古玉则情况较为复杂。
民间出土的古玉来源广泛,有的可能是从一些古代遗址中偶然发现的,有的则可能是通过非法的盗墓活动获得的。
这些古玉的保存条件和出土环境各不相同,因此其光气特征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图片
台北故宫早期出土的玉圭,明显没有经过盘摸,还保留着生坑的光气
民间出土的古玉,其光气可能会受到更多外界因素的影响。
例如,如果古玉在出土后没有得到妥善的保存,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其表面的光泽可能会逐渐暗淡。
此外,在古玉收藏市场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谋取暴利,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会对民间出土的古玉进行各种各样的人工处理,处心积虑地模仿古玉那独特而迷人的光气。
这些不法分子所采用的人工处理手段层出不穷。
其中一种常见的方法是使用化学药剂。他们会将古玉浸泡在特定的化学溶液中,试图通过化学反应来改变古玉表面的颜色和质地,使其看起来更具年代感。
例如,他们可能会使用强酸或强碱来腐蚀古玉表面,制造出类似出土古玉因长期受土壤侵蚀而形成的痕迹。
图片
酸性做旧的仿古玉
酸性做旧:主要原料是氢氟酸、硝酸和硫酸等。一般方法是用含十分一的氢氟酸溶液,将器物浸泡4~10小时左右,即产生了所谓的白灰皮,如器物莫些地方加添其颜色,则在浸泡前用蜡将不需要做灰皮的地方封上隔离。红色用碱性橙、朱砂;黄色用高锰酸钾;黑色用硫化汞或一般的黑色染料。着色时需将器物加热,再在需要处涂上颜料,深浅视需要而定。有的用硝酸、硫酸各一半再加入50%的水浸泡器物,主要作用是浸入缝隙,以便使人感觉灰皮已深入器物的内部。
然而,这种化学处理的方式往往会破坏古玉原有的结构,使得古玉变得脆弱易碎。
而且,经过化学药剂处理后的古玉,其表面的光泽会显得十分不自然,缺乏真正古玉那种历经岁月沉淀后的柔和与温润。
还有一些不法分子会采用物理打磨的方法来模仿古玉的光气。
他们会使用砂纸、砂轮等工具对古玉表面进行打磨,试图磨出一种类似传世古玉经过长期把玩后形成的光滑质感。
图片
仿古玉璧的光气与古玉不同
但这种打磨方式很容易留下明显的打磨痕迹,在放大镜下观察,就可以发现这些痕迹呈现出规则的线条,与古玉自然形成的光滑表面有着天壤之别。
另外,物理打磨还可能会破坏古玉表面的微观结构,使得其光气无法呈现出自然的过渡和层次感。
此外,有些不法分子还会通过染色的手段来让古玉看起来更有年代感。
他们会使用各种染料对古玉进行染色,试图模仿古玉因土沁而形成的颜色变化。
然而,这些染料往往无法深入到古玉的内部,只是附着在表面,所以在擦拭或清洗时,颜色很容易脱落。
图片
古玉的残片也能看到古玉的打磨和抛光工艺留下的痕迹
而且,染色后的古玉颜色通常过于鲜艳、均匀,缺乏真正土沁颜色那种自然的渐变和层次感。
因此,在鉴别民间出土的古玉时,我们需要更加谨慎和细致。
不能仅仅凭借肉眼观察古玉的外观和光气就轻易下结论。
我们需要综合运用多种鉴别方法,结合古玉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科学检测手段来进行判断。
图片
仿古玉璧的光气非常明显是现代抛光所致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分析古玉的化学成分、年代等信息,从而为我们的鉴别提供更加科学、可靠的依据。
总之,面对民间出土的古玉,我们要保持高度的警惕,不断学习和积累鉴别知识和经验,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古玉市场中准确地鉴别出真正的古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上一篇:五矿发展(600058.SH):实际控制人作出的黑色金属业务整合承诺主要涉及铁矿石相关资产和业务
下一篇:没有了